严防死守“三站一场”,检测体温不漏一人。
“请出示安全码,配合我们测量体温。”
“体温不合格的别紧张,到隔离区休息一会儿再测”……
7月12日上午10时7分,沈阳南站迎来一批从大连方向来的旅客。出站口两侧,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的两名医务人员正熟练地对旅客进行疏导和测温。“这是我们医院第4次出值岗任务了。”该院放射线科主任孙狄告诉记者,医院共42名医护人员参与了这次工作,进站口、出站口和隔离点,每个点位都配备了两名医务工作人员,24小时严格把关,牢牢守住沈城的“南大门”。
耐心疏导 让大叔成功降温
高蒙蒙是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内一科护士长,援鄂归来后,休息不到一周的她便又主动申请投入“三站一场”的疫情防控工作中,这是她第二次参加值岗。“我所在的岗位是沈阳南站的隔离点点位,出站口或入站口如果有体温异常的旅客,就会被带到我这来。”高蒙蒙说,她会对旅客进行详细的流调和三次测温,直到旅客温度正常,才会允许放行。
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现居地、车票的起点终点、流调史、疫区史、接触史……一系列详细的流调对高蒙蒙而言,其实就是“唠家常”。一位在大连务工的50多岁大叔,被医院告知儿子因急症住院,着急到北票看儿子,由于没买到直达的车票,选择到沈阳南站中转。“我刚见到他时,大叔穿的特别多,可能是比较着急再加上带着不少行李来回跑动,他满头是汗。”第一次测量的体温是37.3℃,大叔的汗又开始流个不停,连居住地都说不清了。“大叔你咋穿这么多呢,咱把厚外套脱了,喝点水,一会儿再测一次”。高蒙蒙知道很多发热旅客并不是病理上的发热,而是情绪紧张导致。第二次测温,大叔的体温降到了37.1℃。“大叔你看,体温37℃,开始降下来了。”高蒙蒙故意少说了0.1度,大叔紧张的情绪顿时缓解了不少。高蒙蒙接着又跟大叔唠家常,询问他儿子怎么样了,在大连工作得如何。就这样,一直和他唠了30多分钟家常,第3次测温36.6℃,高蒙蒙放下心来,大叔也被顺利放行。
30多个闹钟 不能出一点差错
“铃铃铃……”一阵清脆的闹钟回荡在沈阳南站的出站口,原来是孙狄定的闹钟响了。“精神点儿,又有旅客进站了。”不一会儿,旅客们陆续从出站口走出,孙狄站在出站口,眼里不漏过任何一名旅客,身材魁梧的他犹如一尊“门神”,牢牢把守着出站口。
“我们两个人每次要在这里值守24小时,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后半夜不免有些犯困。”孙狄告诉记者,“一天有30多趟车次,我就在手机里定了30多个闹钟,现在一听闹钟我就条件反射地精神抖擞!”孙狄已经是第三次参加“三站一场”防控工作了,熟悉流程的他就想了这么一个办法防止自己出差错。
“当时医院领导在微信群里发通知,自愿报名参加南站排查工作。我就想,武汉虽然没去上,这边我必须要去。”每次报名,孙狄都非常积极,生怕自己去不上,“疫情就好比战斗,国家有难了,身为男儿必须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孙狄有个9岁的儿子,有时会问他,“爸爸你去哪里,做什么呀?”孙狄都会很自豪地告诉儿子,“爸爸去当门神,给咱们沈阳的南大门‘打更’去!”
第一次值岗时还是3月,现在已经是7月了,从严寒到酷暑,他们始终坚守在岗位上,牢牢守护城市的大门,保护沈城人民的健康。
(责任编辑 朱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