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家手套厂变身为口罩厂,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家企业只用了8天时间。跨界援产、火速转产,有什么秘诀?4月16日,记者来到沈阳保力威防护技术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保力威”)一探究竟。
套上防护装备,全副武装进入缓冲区,再经过喷淋消毒,记者方才进入到车间。生产线上,30余名工人熟练操作,裁片、压褶、缝制、轧耳带……生产线末端,成品口罩批量下线。
从“手”到“口”,貌似只相隔半米的“跨界”,对企业来说,面临的却是多重难关。
时间回到2月9日,正是口罩等防疫物资最为紧缺的时期。铁西区相关负责人到保力威调研时,看到手套缝纫设备,提出能不能转产口罩。
人人皆知口罩正值“风口”,大量企业都想转产。生产口罩的技术难度系数并不高,难在疫情防控阶段,设备和原材料难以采购。在别人坐等设备的时候,保力威自己动手,开始研发设计、改造设备。
双层无纺布中间夹熔喷布的传送带,是总经理詹涛自己设计的。没有成熟的自动化设备,通过使用改造的半自动化设备也要往前推进。“哪怕一天只能生产一万片,也是我们企业对防疫作的一份贡献。”总经理助理张悦说,火速转产的初衷并不是追求利润,更多考虑的是社会责任。
在紧急改造设备的同时,保力威持铁西区开出的“路条”,星夜赶往浙江,采购运回熔喷布,然后迅速组织工人,加班加点地生产。
8天后,第一片口罩生产出来了,而且日产量不断提升,现在已达10万片。在疫情防控最为紧张的阶段,保力威首批生产的50万只口罩通过铁西区总工会发放到各社区一线工作人员手上,同时也为其他企业复工复产提供口罩保障。
自己研究改造设备,也给保力威打开了另一扇窗。张悦介绍,市面上的自动化设备,大多只能生产成人口罩。而保力威对切割手套保护壳的设备进行了改造,依靠现成的模具,打破了口罩尺寸限制。“除了成人口罩,三种型号的儿童口罩我们都能生产。”张悦说,现在保力威已与铁西区40所学校达成合作项目,为即将开学的中小学生配发口罩。
由于订单供不应求,保力威正在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引进自动化设备。同时,也通过了辽宁省食药监局的现场审核。
不等不靠,迎难而上。
——“这种快速研发改造的能力,其实我们已经积累了20多年。”张悦道破其中关窍。
保力威在行业外知名度并不高,是个“深藏身与名”的“宝藏”沈企。然而,即使没听说,也一定见过——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上,受阅官兵采用的9个款式、12个品种手套,都是由保力威生产提供的。在电影《红海行动》里,维和部队突击队员使用的一款带护具的战术手套,也是出自保力威。
在产品展示厅,张悦向记者介绍:“我们生产的特种防护手套,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需要达到高耐磨、阻燃、防切割、防水、防静电等多种功能。像这种阻燃手套,用打火机都点不着;这种防切割的手套,用壁纸刀也划不破……”小小一只手套,需要100多套模具,而且充满技术含量。
疫情期间,保力威为湖北捐赠了一批防护手套,专为操控无人机进行消杀的操作员设计,可在无人机下落时直接用手承接免于受伤,同时也避免了无人机坠地造成损坏。
在特种手套领域,保力威拥有35种专利,是一家专精特新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其专利跆拳道手套曾独占专业市场,直到10年专利保护期结束;户外专用手套产品出口德国、俄罗斯等国家。
火速援产、成功转产,考验的是一家企业长久以来练就的研发、生产、攻关等多种“基本功”。保力威由于有了这身本领,才能在化危为机中显出神通。